橙色、紫色、蓝色、绿色……走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实验大厅,只见像七色花花瓣一样的各种谱仪,以靶站为中心向外伸展开来。
这些不同颜色的谱仪有什么用处?
“作用非常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告诉记者,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其产生的中子如同“探针”,通过不同的谱仪,可以清晰检测物质的内部结构:小到手机芯片、DNA,大到深海潜水器、高铁车轮。
(相关资料图)
“比如高铁的车轮,到底跑多少里程应该更换?这就需要用到工程材料应力衍射仪。”陈和生介绍,通过这台谱仪对车轮的残余应力进行测量研究,就能评估出既保证安全,又兼顾经济性的使用里程和时间。
“最近一个月我们在对国产高铁车轮进行测量,这些关系到高铁运行安全、性能评价的关键数据,将为我们国产的高铁车轮通过鉴定、大批量使用奠定基础。”陈和生说。
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优势,让它从建设之初起,就与港澳科研机构、高校保持着密切合作。
“在家门口做实验,太方便了!”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自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后,他不再需要每次实验都向国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请机时,实验效率大大提升。
黄明欣团队研发的“超级钢”以其超强、超韧的特性惊艳了世界。“一块1平方厘米大小、1.5毫米厚的‘超级钢’样品,可以承受3吨的重量。这相当于一头成年亚洲象的重量。”黄明欣说。而借助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仪发现的微观原理,为持续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8月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4500个,完成课题1000余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并不断吸引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外籍科学家落户大湾区。
就在珠江东岸,众多将先进科技引入日常应用的中小企业,也迸发出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
走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琳琅满目的新能源产品,让人们一窥生活方式的绿色革新:从风靡欧洲的电动自行车,到户外露营必备的移动电源;从生活的“小助手”智能机器人,到应对电力不足的家用储能系统——这些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锂电池。
从2010年初创公司,到成为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前20强企业,研发能力是博力威成长的秘诀。“近三年,我们研发投入累计近2.6亿元,形成600多人的研发团队。”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聪表示,紧跟全球最新技术,攻克新能源应用领域的关键“痛点”,是企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国民坐骑’电动两轮车,时而有起火甚至爆炸的事故发生,那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刘聪说,“电芯安全才是本质上的安全。”为此,公司由56名研究人员组成“电芯研究院”,与中南大学的科研团队一起,从材料体系入手,花了5年时间研发出更高安全系数的锂电池,最终达到单体电芯过针刺测试不燃烧、不起火、不爆炸。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博力威、朗泰通等一批有活力的新能源中小企业在制造业大市东莞形成集聚之势,它们耕耘创新技术,打通了从研发设计到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条,为广东培育万亿级的新型储能产业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基础。
“像组装汽车一样组装生命”——沿着广深港科技走廊继续南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让人大开眼界:用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用细菌治疗实体肿瘤……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科学家与创业者聚集在一栋楼里,共同探索着合成生物学改变世界的可能。
“怎么打破科技、产业‘两张皮’,始终是前沿科学面临的难题。”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安一硕表示,“合成生物产业涉及食品、医疗、农业、化工、消费品等诸多行业,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产业,具有颠覆性的潜力。但是目前,这一领域的创新主体仍集中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安一硕说,为了打通从原始创新到创业发展的产业化路径、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楼上科研、楼下创业”的孵化器模式,而这一模式也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之一。
“对生物领域的初创企业来说,一道关键的‘坎’,就是价值高昂的实验设备。”安一硕表示,创新中心不只为企业提供了高通量、自动化的共享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这里“楼上”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合成生物学科研人才,他们成为企业“近水楼台”的智库资源。
“企业发展需要科研支持,而科学家也需要更了解市场端需求。楼上楼下互相串个门、一杯咖啡的功夫,可能就碰撞出一项最新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安一硕说。
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4月,创新中心已组织12批次超300家企业报名参加合成生物学产业孵化,通过遴选企业99家,孵化器和周边近5万平方米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已吸引落地36家企业。入驻企业融资总额13.6亿元,估值109.4亿元……
新时代的足音催人奋进。沿着广莞深港科创前沿一路行走,只见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串珠成链,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孵化器、创新创业平台你追我赶。大湾区城市群迸发的科技创新浪潮奔涌不息,正鼓舞着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愈发坚定。
(光明日报记者 唐一歌 张斐晔 吴春燕)
《光明日报》(2023年06月14日04版)
责编:秦雅楠